“减配”是中国式汽车的一种流行技巧,虽然对汽车品质有负面影响,但对于车主的知识水平提高却很有帮助。比如,在“减配”的争论中,我们学习了有关“盘刹”与“鼓刹”的知识,了解了汽车车身防腐处理的学问,等等。现在,不光是汽车爱好者,就连入门级的买家都知道向4S店的销售员打听一下:你这车有没有后防撞钢梁?
后防撞钢梁,是汽车“减配”的敏感词之一。以前都说很多日系车屁股里少块硬骨头,入门级的车没有,连有些中高级的车也没有。后来某德系小车也传出了减去后防撞钢梁的消息,再后来,一个个让神车党们心碎的消息传来,高一级别的车型上,后防撞钢梁也失去了踪影。
在网上流行的拆车栏目中,后防撞钢梁也是一个令观者看到high的G点,一看有木有,二看粗不粗,三看什么料。
国人特别没有交通安全意识,所以特别注重汽车安全,除了弯起手指敲敲钢板验证车身安全,最在行的就是打听打听防撞钢梁的事。如果没装后防撞钢梁——此车的安全性必会在他的心头轰然倒塌。
敲敲钢板能判断出车身是不是安全,这种技能神乎其神,说起来还不如后防撞钢梁更靠谱。虽然至今没有专家站出来明确告诉大家,这根后防撞钢梁到底有多大用处,但物理常识告诉我们,在追尾时有横梁拦一下总比没有强;汽车常识告诉我,前边必有防撞钢梁,再怎么说也不能顾头不顾腚;处世常识告诉我们,高级车都有后钢梁、低端车爱减配,其中必有蹊跷。
后防撞钢梁算是轿车的裙底风光,平时深藏在保险杠外皮之内,一般人无缘得见。但这些年来,吾国汽车流行“减配”,换几条差些的轮胎、去两个车顶的拉手、少几项座椅的调节,这些表面文章很容易被人看穿。后来,减配手术由外科转内科,后防撞钢梁就是这两年内科手术的一大成果。然而,后防撞钢梁终究藏得不够深,一次小小的追尾后,换保险杠的过程中就能一窥它的有无,而且,安全一直是国人选车时的头等大事,在事关碰撞安全的后防撞钢梁上做手脚,显然是犯了大忌。以前总有人嘲笑一些日系车不装后钢梁,现在某德系几款车也曝出后钢梁缺失的消息,顿时让神车粉丝们颜面尽失。
关注后钢梁,并不是因为国人格外爱窥探阴私,而是国内这些汽车厂商太不让人省心,他们整天背地里动手脚,减去这个再减去那个,天知道一部车上可以省去多少东西!在很多人眼里,后防撞钢梁算是减配的一个重要标志,一是减掉这个东西还算比较容易发现,二是,如果连这个关乎安全又并不怎么值钱的东西都减,可见此车缩水已经到非常严重的程度。
汽车上确实有些东西可有可无,有无之间或许并不影响一部车的正常使用,但却关乎一部车的品质。就拿汽车的布线来说,裸露的线束一样可以顺利导电,穿在保护导管里并不能使电流更顺畅,但却可以让线束寿命更长,并可以减少破损的风险。再比如前悬下摆臂多一个胶套,并不会让汽车跑得更快,但去可以让车子跑起来感觉底盘更有韧性。
汽车业确实有“功能过剩”和“质量过剩”的说法。在《能力构筑竞争》这本讲汽车竞争力的书中提到,日本汽车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就存在“过剩”问题,许多1980年代的日本车搭配了太多不必要的功能和装备,或者针对必要的功能进行了过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,结果导致成本提高,销量受到影响。
不过,奔驰的例子更有代表性。为了让两侧的车窗防雾,奔驰的工程师们曾经煞费苦心地设计了双层玻璃,而别的厂商的解决办法就是往玻璃上吹吹风。
“过剩”了,就应该精减,问题在于,精减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。一部车的品质,就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,悬架减一点、底盘隔音减一点、车身焊接工艺减一点、转向机构减一点,制动系统减一点,车还能保持原有的行驶质感吗?(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某德系小车就这么被糟蹋了)如果连防撞钢梁都会减掉,是不是意味着造车理念发生了大的变化呢?
还有一种精减更隐蔽,也更下流。一些汽车厂商降低零部件的采购标准,零部件数量一个都不少,但质量却大不如以前,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国际大牌的车故障率居高不下的原因。
吾车车市中,不知道“品质过剩”的车还有几台,照目前这种大刀阔斧的精减趋势,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上,我们能买到的究竟世界第几流的车?
汽车买家们,都想买到“品质过剩”的车,有些汽车品牌,就是靠当年的“品质过剩”树起来的。人们对1990年代的日本车印象良好,这未必不是当年那些“品质过剩”汽车们的功劳,现在的某德系品牌风光无限,也利益于当年确实在中国出品过几部“品质过剩”的好车。但一好不能百好,有些品牌开始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,觉得怎么搞都无所谓,出什么车都有人捧场,甚至在客户的一片抗议声中执意减掉他们特别在意的后防撞梁。
汽车成本要控制,要不赚不到太多的钱,但凡事都有个度,虽然谁都没有规定什么样的品质才算过剩,可大家的心里都有杆秤。相信那些国际牛牌再怎么精减都不至于到三马子的水平,但三马子可以没有后防撞钢梁,你们不能没有啊。
中国有很多关于做生意的格言,比如制药的同仁堂有: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”、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,各位来中国卖车的国际汽车大佬们,大家共勉吧。